行善=捐錢給慈善團體 王尚智:台灣被洗腦
對慈濟開發案發表過多次見解的資深媒體人王尚智今在臉書表示,台灣人被洗腦數十年,認為作「慈善」就是要捐款給「慈善團體」,但如今有些慈善團體早已被「階級、人性、金錢、權力」徹底覆蓋,他表示許多「慈悲者」早已變成「慈善的竊取者」,所以「行善」除了捐錢給慈善團體外,還有其他更多選擇。
王尚智舉例,第一、可以購買寺院花心思設計的「佛教文物」,諸如御守、香,或佛寺有修繕計畫、區域慈善教化等項目,第二、捐錢給「真正」樸素修行、走「出世間法」與「解脫道」方向的法師,其他知名、坐好車,不再親自出馬做早晚課的法師則不必結緣,第三、不再去做「遠方的慈善」改成「眼前的慈善」,遇見真實病困、乞討,或逕行銷售自己努力生存的障殘朋友,直接給予捐助或購買。再者,給「小費」也是一種慈善,對於那些在自身工作領域,專注而勤奮的人們,像是打工的年輕人,他都會「握住他們的手、塞入一百元,讓他們知道:善良努力的人,其實不必疑惑或孤單。
他最後表示,「蓋大道場能度更多人」、「創大團體能做更多事」、「搞大項目能幫更多人」這些說法,都是一種「以欲成願的欺瞞」,佛教行善的精神,從來不是讓任何人變成「一個特定組織團體的人」或是「膜拜特定的人」,也不絕會刻意「追逐於慈善」。(張鈜閔/綜合報導)
引用自: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02/566524/?utm_source=Line&utm_medium=MWeb_Share&utm_campaign=http%3A%2F%2Fwww.appledaily.com.tw%2Frealtimenews%2Farticle%2Fnew%2F20150302%2F566524%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