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民國的國花是梅花,中華人民共和國無國花,如果中華民族要選具有代表民族特性的族花,那應以芍藥〈牡丹花〉為首選。牡丹花的特質是華麗而不俗艷,富貴而不驕侈,雍容而不恃傲。在中國傳統意識上,被認為象徵繁榮、昌盛、幸福、和平。在傳說中姚黃魏紫所演述淒美的愛情故事,使牡丹更唯美。自古王公貴族的亭台樓閣少不了它,平常百姓家亦「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筆下不吝描述其「國色天香」的美姿,它的根皮平凡百姓用來治病,它的花可成盤中佳餚。因此,牡丹與中華民族生活息息相關,已成中華文化不可缺的一環
「唐詩晉字漢文章」歌頌它,我們略引中國歷代文人詩詞如下: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 周代〉〈謔:戲謔,開玩笑〉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白居易 唐代〉〈衰紅:指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白居易 唐代〉〈衰紅:指兩枝殘。〉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 唐代〉〈西子:古之美女西施〉
「詩人忘芍藥,釋子愧梅檀。」〈白居易 唐代〉〈釋子:僧徒的通称。梅檀:古印度名貴香木。〉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 唐代〉〈芙蕖,即蓮花,古代稱法〉
「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徐凝 唐代〉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王維 唐代〉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羅隱 唐代〉〈芙蓉:花名。〉
「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張又新 唐代〉
「腸斷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徐夤庭 唐代〉
「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期間更有王。」〈邵雍 宋代〉
「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歐陽修 宋代〉〈姚黃魏紫:牡丹花名種〉
「更值牡丹開欲遍,酴酴壓架清香散。」〈歐陽修 宋代〉
「今歲芳菲未盡忙,去年二月牡丹香。」〈楊萬里 宋代〉
「姚黃左紫狀元紅,打剝栽培久用功。」〈文彥博 宋代〉〈姚黃左紫即指姚黃魏紫〉
「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湯顯祖 明代〉
「閱盡大千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王國維 清代〉
芍藥是一種很原始的被子植物,自然的野生草本物種。而牡丹則屬於芍藥科芍藥屬牡丹組的木本植物。據記載,秦以前,先民們未能將牡丹與芍藥加以區分,統稱為芍藥。在文獻上詩經有云:「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 溱洧〉陸機疏云:『今藥草芍藥無香氣,非是也。未審今何草?』然而辭海卻認為「按藥草勺藥即芍藥,勺芍通用。」雖然缺乏資料的徵引,我們不必強言勺芍通,但爾雅:「芍,釋草。」可知「芍」早己存在於漢民族的生活中。秦漢之際,木芍藥和牡丹兩個名稱幾乎同時出現。直到漢代,〈神農本草經〉才出現了有關「牡丹」的藥用記載,真正有貝體文獻可徵者,是在甘肅挖掘出東漢墓葬的醫簡,其中有以「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到了唐宋「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就己非常普遍了。
芍藥 peony芍藥科芍藥屬paeonia植物,原產歐洲及亞洲。芍藥屬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群:草本的芍藥和木本的牡丹,草本芍藥為多年生,高約1米;由肉質根狀莖生出一年生的莖;葉大,有光澤,多分裂;花多於枝頂族生.花徑在15厘米左右。花色約為白色、粉紅色、玫瑰色或深紅色的單瓣花或重瓣花。木本芍藥〈牡丹〉是從野生的中國種亞灌木牡丹P.suffruticosa培育而來;灌木,有宿存的木質莖,高達2米,葉片偏灰綠色;牡丹的花朵著生於花枝頂端,多單生、花徑一般在20厘米左右,有單瓣花,複瓣花,花色各異,從白色到淡紫色、紫色和紅色;牡丹種子發芽需要兩年時間,除需要培育新品種之外,一般不用種子繁殖,而以嫁接的方式培植。至於花開時節,因為緯度及海拔高度的不同,或許有些出入,從「邀勒春風不早開」、「去春零落暮春時」、「穀雨三朝香氣搖」這些詩句可知約在晚春初夏時。「花開花落二十日」花期應在15-20天之內。在稱謂上芍藥亦作勺藥,又名將離、婪尾春、沒骨花等。牡丹有花王、鹿韭、鼠姑、穀雨花、洛陽花、富貴花、百兩金、木芍藥等名稱。
芍藥及牡丹在文學上,由於花大姿態又美,因此大部份偏向觀賞價值。但在民族情感上不可忽略的是其實用性。「所謂芍藥,芍藥者,猶婥藥也。婥藥,是指貌美,由於芍藥花容婥藥,因以名之。」芍藥名之為藥,自然和它的藥用價值有關。最初載於《本經》,醫家以其根入藥。《本草備要》:「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綜合其功效在於,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
「芍藥打頭,牡丹修腳。」至於牡丹在中國醫藥貢獻,明、李時珍《本草綱木》:「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以其花似芍藥而宿幹似木也。」又曰:「牡丹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其實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藥,名曰「牡丹皮」。因其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及芍藥苷。綜合其功效在於,清血、涼血、和血、消瘀、補損。在臨床報導上,對高血壓及過敏性鼻炎有舒緩作用。
在食療方面引聯合報2012.02.13報導:「癌末沒食欲芍藥甘草粥開胃」癌症末期病患常因疼痛食不下嚥,體力日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楊玲玲針設計藥膳「芍藥甘草粥」,經台大醫院安寧緩和病房臨床實證,多數患者胃口明顯改善。至於藥膳內容與烹調方式,『為芍藥一兩、甘草二錢、黃耆一兩及大棗十二粒,加六碗水放入電鍋中,外鍋加一杯水,先熬成湯;另外取三分之一碗的米,洗淨後與二碗水,一同放入果汁機打碎,再與前述高湯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在食用價值方面,芍藥古代也作為食用,「其芽肥嫩可醬食」漢代有芍藥醬,是一種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的調料品。明代有書載:「牡丹新落瓣亦可煮食。」明代《二如亭群芳譜》亦有記載:「煎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餞」,「花瓣擇,洗淨,拖面,麻油煮食,至美。」清代《養小錄》中記載:「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由以上的引述可知,此花眼可觀、口可食、手可繪寫亦可治病,與中華民族的生活關係緊密。
文化一詞在西方有其特別的定義,但在漢語中就是人文教化的簡稱。也就是人類透過語言、文字、戲曲、繪畫及文學等手段,經過產生、傳承、傳播進而認同的社會化過程,所得到精神及物質的共同規範。在這社會化過程中,容易引起討論議題是價值與價格問題。牡丹或芍藥在透過這種社會化過程中,要成為漢民族文化一部份,當然也會碰到此一難題。價值是文化重要的要件,但價格往往影響價值,因為價格影響其普遍性。牡丹在東漢時期,並未被青睞,甚至被視為枯枝野草。「數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杜甫〉「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皮日休〉其花容雍容華貴,被人類發現之後,透過文人的生花妙筆的傳播,在價格上就起了重大的變化。「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王維〉「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張又新〉到了這種情景花的供需己經失控了,其中是否有人為的操控,應不難想像。「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極言容量之多〉春。」〈李孝光〉雖然在培植的技術上,在當時有其難度。所幸一方泥土養育一方花,為了需求在經濟條件的誘引下,最後供需狀況終得調節。才有「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的情景出現,但「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除了詩人白居易流落出對老農的同情,同時我們也体會出唐代的社會經濟條件,及牡丹要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環其曲折過程。
傳說因具有故事性,經常會流傳於民間,若再經文學的美化,歷世被傳頌就容易與文化相結合。牡丹花也經過此種歷程,並且被付予某種特質、精神和象徵。清代、李漁所撰寫的「閒情偶寄」,就特別述敘牡丹的一段傳奇的傳說。玆收錄如下:
牡丹得王於群花,予初不服是論,謂其色其香,去芍藥有幾?擇其絕勝者與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誰手?及睹「事物紀原」謂武后冬月游後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洛陽。因大悟曰:強項若此,得貶固宜。然不如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物生有候,葭動以時,苟非其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后係人主,可強雞人使晝鳴乎?如其有識,當盡貶諸卉,而獨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於此日。
李白的「清平調」,一名「詠芍藥」。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花會期,觀賞木芍藥,「命李龜年持金花牋,宣賜白,為『清平樂』詞三章。」〈李翰林別集序〉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沈德潛云:「三章合花與人言之,風流旖旎,絕世丰神。或謂首章詠妃子,次章詠花,三章合詠,殊近執滯〈猶執著〉。」〈唐詩別裁〉把傾國傾城的楊美人與木芍藥相比擬,其中「一枝紅艷露凝香」其大意是,一枝紅艷木芍藥花,被朝露的水珠,把香氣凝結在花瓣上,更是把花的美形容的淋漓盡致。接續的場景是「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詩人進一步用誇飾法,假設東風有知也會引起無限的忌妒,寫景、舒惰、表意三者合一。此時的牡丹花被帶入帝王家,並與貴妃相比擬,再經大詩人李白以詩詠頌,與文學再度融合,牡丹不入文化領域也難。
王維〈紅牡丹〉「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复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詩作先鋪陳場景,紅牡丹閑靜在綠葉叢中,花瓣由淡而漸深,進而將花人格化,花的內心卻是愁腸欲斷,春色豈能知道她的心情!借詩詠牡丹而抒寫自己內心的愁苦之情。
辛棄疾〈鷓鴣天 祝良顯家牡丹〉「濃紫深黃一畫圖,中間更有玉盤盂。」、蘇軾〈玉盤盂〉「兩寺粧成寶纓絡 , 一枝爭看玉盤盂。」楊萬里〈玉盤盂〉「看盡滿欄紅芍藥 , 只消一朵玉盤盂。」玉盤盂就是白芍藥的別稱,其美的程度辛棄疾詩云:「莫攜弄玉欄邊去,羞得花枝一朵無。」但白居易卻有不同的感受,「白花冷淡無有愛,亦佔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以白牡丹自擬,雖有芳名,但卻受人冷遇,應是詩人懷才不遇的心境。
令狐楚詩云「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全唐詩〉萼是環列在花朵外部的葉狀薄片,紫萼指紫牡丹。其大意是說游宦十年在外,無緣欣賞庭院所栽種的花朵,紫牡丹待放時又要離家無緣欣賞了。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姚黃者,千葉黃花,出於民姚氏家。花朵淡黃色,此花光彩照人,婷婷玉立,古人以“花王”譽之。莫怪後人詠詩,頌曰「紅綠黑白竟芳菲,春風無力送流雲。莫嘆萬花迷人眼,獨戀牆角黃花魁。」因此有人稱姚黃是花王,而魏紫是花后,兩種皆是名貴的牡丹花花種。
若欲借問此花何處有?台灣南投縣杉林溪,三月底至清明時節,此花正盛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