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書》分别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所以稱爲《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爲《四書》。1190年(南宋光宗 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爲四書,並匯集起作爲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作爲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蹟。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四書》中也夾雜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們應當抱着去莠存良、古爲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大學》
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颺,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爲“四書”之首。
《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爲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颺,甚至認爲《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爲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爲題了。
《論語》
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鍊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爲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隻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爲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爲科擧考試的内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曆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爲《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爲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人必讀的書,作爲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爲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並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核心價值,《四書》的主要内容,又通過私塾鄉校、教書先生,通過唱戲的、說書的,從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影響世道人心。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書》里很多内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横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着中國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台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認爲,以儒家文化爲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爲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書》里很多内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横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着中國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台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認爲,以儒家文化爲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爲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匯輯刊刻,從此廣爲流傳,名聲鵲起。
作爲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蹟。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爲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颺棄的。因此,人們應當抱着去莠存良、古爲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作爲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蹟。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爲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颺棄的。因此,人們應當抱着去莠存良、古爲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