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無惻隱之心 非人也
惻隱之心乃 仁之開端
仁是博愛天下的胸懷
惻隱之心是不忍他人受苦之心
人若無此心 非人也
如果我們沒有惻隱之心
看到路上一些車禍急難受苦者
便會視若無睹 毫無憐憫他人之感覺
二.人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
羞惡之心乃義之開端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如果我們做了不合道理的事
自己沒有生起羞愧的心
或看見別人做了傷害他人的壞事
我們沒有生起厭惡壞人壞事的心
我們便無羞惡之心
無羞惡之心的人雖然有人身
卻不能被稱做~人
因為這樣的人在別人的眼中
沒有做到人該做到的事
所以沒有資格當人
三.人無辭讓之心 非人也
辭讓之心乃禮之開端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
想想看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
在社會上過的是團體生活
百科技藝各自分工
人不可能離羣索居而能幸福
每個人都要仰賴他人的無私奉獻
方能平安健全成長
所以我們與他人相處時
必須遵守倫常規矩
遇到長輩 有德者 老弱婦孺
應該以感恩禮讓之心與其相處
不可恃強凌弱 互相爭奪利益
四.人無是非之心 非人也
是非之心乃智之開端
智是明明白白的辨別
是非之心是明辨善惡的能力
古賢有云: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
~人必須先有自知之明
亦即佛家自覺的態度
然後才能生起知人之智慧
亦即佛家覺他的兼善能力
人有四端 猶人有四體
人無四體 非人也
臺灣社會犯罪率提升
道德淪喪 笑貧不笑娼
人為求錢財名位不擇手段
乃人不知人應有四端也
人無四端乃衣冠禽獸也
參考資料:
「曰仁義,禮仁、義、禮、智、信
是儒家重視的德行,是維繫群體的五種常規,不容紊亂簡而言之,仁是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和合理;禮是人際關係的正常規範如禮儀、禮制、禮法;智(古書或作「知」)是 明辨是非;信是言無反覆、誠實不欺。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對他 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惻隱之心即是仁心。羞惡之心是對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對別人犯此則厭惡。辭讓是指不接受違反禮制的好處。是非之心則需要智 慧來支撐。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Poon01/poon 20080626M etroHK.aspx
仁、義、禮、智、信,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仁是愛人利物;義是公正合宜,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禮者理也,是規規矩矩的態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誠實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態度。)
http://www.tpg.gov.tw/ncat/poet_detail.asp?sno=21
參考資料 http://www.tpg.gov.tw/ncat/poet_detail.asp?sno=21 and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Poon01/poon 20080626M etroHK.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