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板橋林家花園
板 橋林本源園邸,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古時候的豪門富商,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 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但是由於天災或戰亂,以及時代的遞移,這些中國式園林庭園現在多已殘破不堪,有的早已消失,僅存於文人筆墨或歷史紀 錄之中。何其有幸的是,板橋的林本源園邸,從民國三十八年後屢遭破壞而日益傾頹,歷經多位文物專家根據考據,多次整飭修建,現在恢復了昔日的部分舊貌。板 橋林本源園邸可以說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是一座認識臺灣歷史與傳統建築的寶庫。
為此,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林本源園邸特別為讀者細說林本源園邸歷史與景點導賞,主要目的是為讀者拜訪林本源園邸時,提供輔助性的人文情報,企盼能對園邸有基礎的認識,對古蹟產生敬重的態度,並在實地參觀園邸時,更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古蹟之美。







為此,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林本源園邸特別為讀者細說林本源園邸歷史與景點導賞,主要目的是為讀者拜訪林本源園邸時,提供輔助性的人文情報,企盼能對園邸有基礎的認識,對古蹟產生敬重的態度,並在實地參觀園邸時,更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古蹟之美。

















清 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西元1785年)時返回 福建龍溪。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至臺灣的先祖。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 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既為米商,在運 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累積了不少財富。當時林平侯年已40,於是衣錦還鄉, 返回中國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共7年。後來林平侯無意於仕途,於是在嘉慶21年(西元1816年)辭官返台定居。但是當時臺北淡水有嚴重的漳州、泉州人 械鬥的事件,為了避禍,林平侯在嘉慶23年時,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定居,並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開墾田地、築灌溉水 圳,田租收入大增。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 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 (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 業。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 厝,並於咸豐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 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成為臺灣的鉅富,林維源並且在清法戰爭 後,大力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進行番界的拓殖、地方實業的推廣與撫墾制度的推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林本源園邸,也是在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