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

 

山徽的構思

係出自佛陀轉法輪的手印,名為「說法印」。佛陀以說法來為眾生解除心中的煩惱結,使用雙手做了一個解繩結的手印,解結之後左手未動,右手上揚,表示問題已 經解決了。這幅圖形,便是佛陀上揚的右手。 整個手印代表法鼓山,也象徵佛教教義如高山常青、崇高而偉大。


開山緣起

法 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一九 七一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一九七五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會 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 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

   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 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
 
 
 





山名由來

 
「法 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法鼓山以「法鼓」 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 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藥師古佛

承襲了南北朝時期雄厚、樸毅之風格,雙手持禪定印,低眉含笑,跏趺坐於竹篁與水畔間,神態安詳自在,觀者的心境也隨之沉靜下來。



大殿三尊佛

大殿供奉的三寶佛是指正中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三尊佛像乃依據山東神通寺四門塔阿閦佛為藍本。(無法入內拍攝 請詳網站)
 
在 大殿上的三尊佛像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其藍本為還是依循「本來面目」的原則,造型是質樸的,氣勢是大方的。在造像上具有兩大特色。其一是端坐 於方型須彌座上。一般佛像的底座都是蓮花台,山東四門塔的四尊古佛則坐於須彌座上,而且是長方形的須彌座,並非一般常見的圓形須彌座。法鼓山大殿佛像的須 彌座則是正方造型。其次,三尊佛像的須彌座四周皆刻作浮雕,題材全是台灣本地原生受保育的動植物種,共有十二幅。這十二幅生態圖,每一幅都像是山水畫,畫 裡有游魚、爬蟲、飛鳥,還有台灣獨有的台灣藍鵲、梅花鹿、帝雉、羌等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極具有藝術欣賞價值。佛像裡的藏寶-這三尊佛像在安座之前,特 別在台北安和分院舉辦一場「法鼓山佛像安座裝藏鈔經展」,我們邀請書法名家、書法愛好者,以及平素有鈔經習慣的信眾,各自鈔寫與自己相應的大乘佛經,共收 有七十七卷;然後將所有鈔經本,一卷一卷、一組一組封箱收入三尊大佛的佛身裡,即成佛像藏寶。此外,佛像裡也放置了七件珍寶,又是另一特色。大殿供奉的三 寶佛是指正中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三尊佛像乃依據山東神通寺四門塔阿閦佛為藍本。三尊佛的法相面容相同,異在於手印的不同。










開山觀音

 
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音像,圓滿了當年持誦(大悲咒)覓道場的因緣,見證了法鼓山蓽路藍縷的創建歷程,如今安置於園區最高處—開山觀音公園,恆常以手持楊柳枝,遍灑甘露,觀照著法鼓山、護佑著芸芸眾生。
 











副殿

旅美畫家李斌歷時二年,為法鼓山所特別繪製的巨幅油畫作品。聖嚴師父為軸心,開展出四十多個小圖畫面故事,以圖敘說聖嚴師父從童年出家到創建法鼓山的歷程故事,內容溫馨感人。






閉關閱藏

退伍後再度出家的聖嚴法師,有感於佛學及修行上的不足,決定長期閉關潛修。閉關的期間,除著作之外,還留下了珍貴的關房日記及相關的文物用品。歷經六年的閉關,造就了後來這位不畏艱難、荷擔如來家業的大宗教師。

此關房即模擬當年聖嚴法師,在台灣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時的關房實景。







開山紀念館簡介

法鼓山「開山紀念館」位於第一大樓,由於大樓依山坡而建,因此第一層依山勢而成為三樓。

本館的設立,有兩大目的:「開山」,是代表了法鼓山弘揚漢傳佛教的階段性成果;而 「紀念」,除感恩自有佛法以來,歷代祖師大德,將佛法推展到人間的每個角落外,也為紀念、感恩全體參與護持法鼓山建設的護法信眾。館中並詳細記載法鼓山開 山的歷程,在一步一腳印的努力過程中,彰顯了法鼓山代代傳承與對佛法傳承的願心。















法鼓山資訊網:

http://fagushan.ddm.org.tw/content/about/about.aspx?asn=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苦甜 的頭像
    苦甜

    萬物靜觀皆自得

    苦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