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次到精社舍師父都會給我們不同的開示
雖然有的是日常生活的一些鎖事
但很多事情的發生 往往都是由小到大
但很多事情的發生 往往都是由小到大
當下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就會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所以實在是不容小覷啊!
我發現以前常聽的一些佛法
為何當下不能產生很大的共鳴以致有一些感想或體悟
真的跟說法者與自我本身有著莫大的關係啊!
所謂觀其言聽其行 只要觀察此人的言行 相互對照
就能瞭解此人的品性如何
就能瞭解此人的品性如何
師父還有肉身在 為了與我們相處能夠自然些
時而親切時而嚴肅
時而親切時而嚴肅
開示內容之廣泛拿捏恰如其份
怎不叫我們敬佩又感動
當然
觀世音菩薩能以三十二應化身渡各種皆層的人
觀世音菩薩能以三十二應化身渡各種皆層的人
有這樣的能力是絕對的
所以我們根本從沒懷疑過 並認為就是該如此啊~



師父送的素粽 感恩捏
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位比自己還早進入佛門修行的人


今天師父開頭就跟我們聊的是「佛法僧」三寶
和尚尼姑喜歡的是清淨 他們越修心會越清淨
他們不喜歡和吃喝玩樂和有五毒的人在一起
但除了要與好人在一起
還需要親近壞人 要學習眾生要能聽見看見世人
還需要親近壞人 要學習眾生要能聽見看見世人
把自己變成和世人一樣的生活著而非只靠想像
要能真正實際的去體會他們的苦 所以也叫「聲聞法」
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初就是看到世人生老病死苦無法解脫
為了要尋找答案才離宮學習 親身體會眾生的苦與悲 窮與殘
才開始尋找答案如何才能解脫了生死以及如何升起同理心
所以開始修行 所以佛的老師就是「眾生」
現在的人是因為要有「功德」 所以才願意修行學佛法 那是誤解了
要學佛法就要尋找釋迦牟尼佛當時為何要出家修行的初發心
找到那顆心才算是入佛門 才叫做「皈依佛」


僧侶須要運用方法來教導弟子升起菩提心慈悲心的法
就稱「皈依法」
就稱「皈依法」
有了慈悲心進而學習體會眾生苦後才能到達佛的境界
所以「法」在「僧」之上
我們要先皈依法
再向已走在修行路上的法師(僧)學法
再向已走在修行路上的法師(僧)學法
那到底知道這位僧他有沒有法? 或他只是一位邊學邊教的僧?
他能不能確定自己所學的方向和要去的地方?
他是邊走再回頭來帶我們走?
他是邊走再回頭來帶我們走?
或邊走邊帶我們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那萬一他走不到目的地呢?
他是依據何法修? 因何緣故出家? (如佛是要幫助眾生了脫生死)
最有德行的法師是能將一個惡人渡化為善人使其不造惡
即便是終其一生渡化一個愛喝酒的人
使其戒酒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悲劇此為最有德行的法師

再來就是向比我們還早進入佛門的僧侶學 就稱「皈依僧」
最有德行的法師是能將一個惡人渡化為善人使其不造惡
即便是終其一生渡化一個愛喝酒的人
使其戒酒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悲劇此為最有德行的法師

再來就是向比我們還早進入佛門的僧侶學 就稱「皈依僧」
然而這個僧侶是不是比我還早進入佛門?
若把累世所修的算上去的話 這就是個問題了!
若把累世所修的算上去的話 這就是個問題了!
(這也就是現在慈悲門的觀音菩薩做的工作
一面超渡一面喚醒我們這些前世的僧侶)
一面超渡一面喚醒我們這些前世的僧侶)
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位比自己還早進入佛門修行的人
這人可不是袈裟一穿.戒疤一點.名氣響亮.信徒眾多.
寺廟華麗的所謂"高僧大德"
寺廟華麗的所謂"高僧大德"
此僧必須要有能力知道我們累世所修行的程度給予"法號"
來銜接讓我們此生能夠繼續往上修行
而不是讓我們原地踏步的從零開始修
而不是讓我們原地踏步的從零開始修
因為這法號是我們自己過去生對自己的期望和願力
所以修行是不能中斷的
所以修行是不能中斷的
(法號並非照族譜般的取 如格主是苦甜 就都是"苦"字輩...)
法師要有能力去瞭解我們的過去生有何習氣要幫助我們改過
這才是真正「皈依僧」的意義


所以佛是如何成佛?
佛是觀眾生苦開始 而非從戒律開始
佛是觀眾生苦開始 而非從戒律開始
現在很多法師說法
還沒對眾生付出 就要信眾遵守一堆戒律是很奇怪的
還沒對眾生付出 就要信眾遵守一堆戒律是很奇怪的
因為那些戒律都是人寫出來的 那是別人的報告
六祖禪經是慧能大師寫的
六祖禪經是祂的弟子記錄祂的言行所寫的報告
六祖並不識字 別人替他寫的報告連祂老人家都沒看過
經過後代的人自己不斷添油加料的寫出了一本書
請問這書的內容可信程度有多高?
請問這書的內容可信程度有多高?
那我們是要看書去認識六祖?
還是穿越時空親自去見到六祖本人?
還是穿越時空親自去見到六祖本人?
所以僧一定要接到法才能成佛
因為佛降臨了法 有人皈依了法 才會有僧
因為佛降臨了法 有人皈依了法 才會有僧
所以順序是這樣的 不要弄錯了
成佛也並非買很多的佛像在家拜或在廟裡拜或捐很多的錢
這些都不能成佛的
續
20130609
全站熱搜